690

 

導演:王育麟、劉梓潔
原著小說作者:劉梓潔
編劇:劉梓潔
演員:王莉雯、吳朋奉、張詩盈、太保…..
發行商:海鵬電影
上映日期:2010/08/27


 

預告片


*** 劇透評析,斟酌閱讀 *** 
 

父親驟逝,梅自都市急奔家鄉處理後事,未料,台灣五光十色的喪葬習俗,卻帶給她一趟匪夷所思、奇特豪邁的特殊體驗。原本盤據身上的喪親之痛,竟在荒謬、喧鬧、嘉年華般的七天告別式中,意外獲得了舒緩。一場又一場宛如走馬燈的葬儀流程,更讓梅重新找到一個看望這塊土地的獨特視角。然而,華麗的七天儀式後,喪親之痛,才慢慢重回到梅身上,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喟嘆、加上專屬父女間的種種私密記憶,迅速化作一枚哀傷,摻入她淚裡,梅頓時痛哭不止,久久不能自己

 

本來應該是個超強催淚的影片,導演用了一種帶點嘲諷,又很樸實的手法,營造出笑中帶淚的效果,台灣特有過於繁複的的喪葬儀式,在片中看來顯得可笑,但這也算是"特有文化",像是道士及孝女白琴,感覺都缺一不可。

 

阿公過世時我年紀還小,完全沒有印象,十年前阿嬤過世時才真正碰到這個不想面對、但又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當時就對這些過於繁雜的程序感覺到可笑,為何總是會需要有人來招魂?為何總是要等個七七四十九天才能下葬?總是要燒房子、車子?還會請來一個跟自己完全不相識的人,哭得死去活來的,但其實跟她一點關係都沒有(連哭的台詞都很好笑),這些形式上的東西,其實都可有可無,看看國外,喪禮的過程好像也沒那麼複雜,或許就是為了讓生者及往生者心裡好過一點的表象唄。

 

『生離死別』是人一生中必經的過程,至親的過世當然也是必經之路,畢竟父母有養育之恩,人都是有感情的,面對親人的離開,會有不捨、會有遺憾,因為將再也無法天天相處在一起,面對面聊心事,談天說地,在後事辦完之後,剩下的,都僅只是對他們的思念,一點點相關的事情,就能勾起回憶。之前日本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"送行者-禮儀師的樂章",到現在台灣的"父後七日"為何能觸動到觀眾的心,應該就是片中的某些橋段跟自己相似,能夠感同身受,以至於會"觸景傷情"。

 

在阿嬤過世的時候,還記得當時看到孝女白琴在邊哭邊說時,起初還真的差點笑了出來,因為真的覺得怎麼能有人能哭成這樣(當時心中還真有點覺得自己不孝),只是越聽到後面,還真的會被那個氣氛弄得整個情緒就起來了,也真佩服她的"功力高強"。也就在當時,其實三不五時心中都會想到以前跟阿嬤相處的過程,最懷念的就是國小放學回家,阿嬤煮的豬油乾麵,真的再也吃不到了。在看到阿嬤的遺體推進火爐,點火的那一剎那,眼淚開始不停的流下來,才真的認清再也看不到她的事實。一直到現在偶而還是會想起她,就像"父後七日"片子的尾聲提到的,日子久了,傷痛過去了,有時我們會遺忘,有時我們又能靠一些小事物,來記得,來表達對"他"或"她"的思念。

 

全片算是很樸實得描述整個喪禮的過程,帶點笑鬧,也能讓人愉快的度過,導演使用了不少素人演員,也讓全片看來顯得更真實,更貼近大眾,另外片中的配樂歌曲亦有畫龍點睛的效果。甘草人物喜歡聽歌劇及寫詩的道士及會十八般武藝的孝女白琴(儀隊隊長、電子花車女郎)絕對是片中最亮的亮點。如果近期沒有特別想看的片子,本片應該是可以考慮去看看,雖然仍有粗糙之處,但仍然是部有趣的作品,提供給你們參考。


 

 

故事概要轉貼自開眼電影網
父後七日部落格
海鵬電影官網
原著小說由寶瓶文化發行
預告片轉貼自youtube網站

arrow
arrow

    陳基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