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五休假進戲院連趕了兩場電影-台灣電影"樓下的房客"跟韓國電影"哭聲"
九把刀的小說作品"樓下的房客"改編成電影,由首次執導演筒的崔震東執導,九把刀編劇,我是在星期一買了小說先來瞧瞧(這也是我第一次看九把刀的小說),沒想到成為我有史以來第一本看得超級快的一本小說,以往一本小說至少都要看個一個月至一年以上,每一章節都寫得很精采,每一章節都有驚人的發展,讓人捨不得放下,深深為了書中那個露骨虐待,極為殘忍的撕裂讀者的心,精彩的文字敘述,再再挑戰讀者對變態殺手的想像極限,也難怪很多讀者會大推小說了。
但很可惜的,電影可能怕觀影者不能接受原著中給的超重口味,雖然在穎如對第一個"犧牲者"的"處置方式",有讓我在觀影的當下的心情小小的驚了一下,但跟幾年前的"絕命派對"相比,還真有點小巫見大巫。而或許怕看過小說的書迷少了新鮮感,電影版本加入了許多"喜劇"的元素,雖然能夠緩和看到穎如給人的不寒而慄的情緒,總覺得有點跳Tone了,九把刀更將最後的結尾做了個"合理"的安排,但就少了小說最後所留下的無限沉淪的黑洞,給人有想像的空間可以去討論跟回味。但看著片中的美術、場景設計、燈光、配樂都有很用心地在做,至少拍出了近年難得少有,能夠跳出近年『鄉土』、『校園青春』類型電影的框架,挑戰感官極限的作品。
而"哭聲"呢?
基本上幾個月前就看到影評人膝關節在推薦這部片了,當初看到預告的類型也覺得很屌,所以早已列入必看名單之中。
基本上這部片還真難定義它的類型,到底是神怪片?還是喜劇片?到底是驚悚片?還是喪屍電影?最後電影所留下的結尾,真的更是挑戰觀眾的理解,超級開放式的結局,我想每個看完的人一定都有其不同的解讀。
"信仰"及"信念"堅定於否,有時往往就容易成為邪惡力量易於動搖的一個機會,而人往往總是很容易就被"黑暗"牽引,總無法相信"光明"的確存在,所以最後總是隨著魔鬼的暗示不斷改變自己的想法。其實我到現在也都還一直在回味整部片的內容,雖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,但總覺得導演要給的並沒有那麼簡單,這也是這部片屌的地方吧。
我覺得本片有"控制"的Fu,會讓觀眾的思考很輕易地就隨著劇情給的情節走,看完會對於電影給的結果意猶未盡,這也是韓國電影近年能很成功的範例之一,他們總是不怕挑戰觀眾的極限及理解能力,總是能"藝術"跟"商業"兼具,真的是台灣值得參考的地方。
留言列表